在长沙县这片生机勃勃的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头雁之姿,“振翅”于希望的田野之上,带动农民提智、增收、就业,为农业
农村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近期,长沙县委网信办联合央广网湖南频道,推出“走在前 作示范——‘湘’村追梦人”系列网络宣传报道,
聚焦助力长沙县共富路上的追梦人,推出他们背后的追梦故事。
从湖南省长沙县城出发,沿S207省道,一路向北,抵达长沙县最北边的村落,这里便是金井镇蒲塘村。
坐落在蒲塘村的寻民强农家书屋,是一间农家村舍中的寻常书屋。书屋内,《良宵》迎朋,二胡声声,动人心弦;书屋外,车行如织,
汽笛阵阵,扰乱心扉。
虽毗邻喧闹的S207省道旁,却宛若与世隔绝。
寻民强在演奏二胡。(均为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芳森 摄)
79岁的寻民强,自2009年起便创办了农家书屋。10多年里,积累下不少故事。一册册被寻民强小心珍藏的档案册,微微泛黄,见证着
14年的过往,也记录着一次次“成长”。
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个个故事跨越历史长河,呈现在我们眼前。
成长:一书一世界,一遇一蜕变
“自从农家书屋成立以后,我可以天天呆在书屋,看电视的次数减少了,我的视力慢慢地恢复了,成绩越来越好了,同时也爱上了阅读
和思考……”
虽不再是懵懂稚子,但杨春彼时的信件里,话语纯真、动人。
13年前,家住蒲塘村的杨春,是横山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农家书屋的“成长册”中写下了这段感悟,被寻民强珍藏至今。
我们也得以从稚嫩的字迹中,寻找到这名曾在学业里陷入迷茫的少年,依靠阅读走出“困境”的故事。
寒来暑往,那些年,杨春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农家书屋,当初只爱玩乐不爱阅读的孩子,由此成为同学中的学习标杆。
2018年7月,在农家书屋得到成长的杨春,被衡阳师范学院录取,开启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寒暑假期,杨春还会不时来到农家书屋,给同村的孩子上上课、讲讲课外故事。在寻民强的影响下,毕业后,杨春继续走进学校,步入课堂,
成为了一位人民教师。
寻民强在翻找信件。
一个故事,一段感悟。农家书屋,2000多篇、装订成册的文稿被寻民强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翻开一本本泛黄的稿纸,字里行间,透露着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寻民强保存着他们成长的印记。“在农家书屋,我还会要求孩子们看了一
个故事,就写一篇读后感,这不仅能启发他们思考问题,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农家书屋与学生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书屋不仅是孩子蜕变的“开始”,也是他们圆梦的转折。
圆梦:一书一“朋友”,一视一成长
“在寻老师家做作业,就像在学校里做作业一样,农家书屋里有很多的书,可以帮我解决许多作业难题。”
再次阅读杨礼的文字,寻民强仍然感受颇深:“在书屋的学习,对他影响很深”。
这封2012年夏季写下的信件,并非杨礼写给寻民强的第一封信。
2009年,寻民强为推广农家书屋,每天晨读走入村里的横山小学,给孩子们讲述书里的大世界,带着孩子们一起练习写作。“第一堂晨读,
我在讲完故事后,便要孩子们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在寻民强保存的文稿里,至今清楚记录着那个14年前的清晨,杨礼写下的走出大山的梦想。
10多年后,从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的杨礼,在农家书屋的滋养下逐渐成长,最终“圆梦”成功:走出蒲塘村,去外面看看。“农家书屋真
是个对学习有帮助的好地方,如果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这解决,不仅有老师可以帮助我们解答问题,还可以查阅书籍自己解决问题。”
农家书屋里的课堂布置。
多年间,寻民强在书屋里还一直延续着自己教师的身份,不定期教村民和孩子学习乐器。
凭着在文体技术的“半桶水”,年过古稀的寻民强,仍经常与书屋的读者开展一些棋类、球类和民族乐器的学习活动。10多年来,军鼓、
腰鼓、微风鼓、二胡教学活动也渐渐成为了他的“工作”,培训出近200名鼓手。
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之余,寻民强也带出了村里的2支文艺队,他们逐步在当地“走红”,经常出演村里村外的喜宴,队员们的腰包也在
阵阵的敲打声中鼓了起来。
共荣:一书一积攒,一页一故事
“感谢书屋对我的培育,希望我捐赠的书能够帮助到村里更多的人。”
翻阅书籍捐献名单,农家书屋成立之时“接纳”的第一批客人中,出现了第一位捐献者,横山小学的学生罗鹏。
回忆起初次收到捐赠书籍的场景时,寻民强仍记忆犹新:2009年,书屋才成立,罗鹏便给书屋捐赠了20本图书。
时光荏苒,再次回望,我们发现,书屋和农家共生共荣:书屋改变了农家,村民们也在一页一书中改变着书屋。
如今,小书屋越办越好,读者群体逐渐庞大,前来捐赠书籍的,慢慢地从个人壮大到一家家单位,长沙县妇联、长沙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局、国土资源局机关等单位纷至沓来。
“当初只有四五百本图书,现在已经有了一万三千多册图书。”寻民强介绍,刚刚成立之时的书屋,有的仅仅是政治文化、科技、生活、
少儿和综合五大类图书,与其他图书馆相比,相去甚远。而现在,数量多了、种类齐全了,图书种类已涵盖了二十六大类。
蒲塘村的美景(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芳森 摄)
14年前,两间15平方米的小房间,便是小书屋最初的模样:一间作藏书室,堆放着“收集”而来的书籍;一间作阅览室,为读者们提供安静
的阅读场所。
3年后, 读者的增加,让场地空间变得“紧张”起来。寻民强和妻子商量后,拿出25万元,将原本仅有15平米的书屋往外扩建。如今140平米的
书屋,阅览室、期刊室、图书室、活动室一应俱全,农家书屋,也能接纳更多的读者朋友。
从农家书屋吹出的阵阵新风,也让蒲塘村的生活,诗意盎然。
近20年前,S207省道的一次改建,让蒲塘村原本曲折的道路被一次拉直。14年来,寻民强的农家书屋给这个地理偏僻的山村吹来阵阵新风,
逐渐拉直了村民们通往梦想的曲折山路。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