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镇的变与不变
好一个冬季艳阳天。晴空万里,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大地,温暖了万物生灵,也把我的心情涂抹得金黄、金黄。
迎着冬日里难得的和颐南风,驾车沿着绕城高速一路向东,前往长沙县春华镇参加长沙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也是一次故地重游——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舟桥部队担任连队干部时,就经常带着部队前往捞刀河春华镇段的太阳滩渡口进行架设浮桥训练。
8时30分,来到位于捞刀河畔的春华山村塅港村民组。举目环视曾经那么熟悉的地方,却不见了当年那些破旧泥砖房、泥泞小道、荒芜
河滩和光秃的山峦,而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美观精致的楼房、一条条笔直宽敞的乡村道路、一个个鲜花绽放的花园和一块块平整的良
田。春华山村塅港村民组变了,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春华山村风光美 杨海波/摄
春华镇政府领导介绍说,位于开元路、省道S207交汇处的春华山村塅港村民组,从2015年起,广大党员带头,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在上
级政府支持下,从一个乐和大院、一个小小文化广场开始,逐步进行农户污水收集、污水管网改造和环境治理,共建共治美丽村庄,于2018
年建成了市级、省级美丽乡村核心示范片。此后,塅港村民组72户村民,以入股的方式,众筹成立了长沙春渡水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20年,该公司又以土地和现有设施入股,与中博教育公司合作成立湖南春华渡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运营已步入正轨,带动了
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繁荣发展。
可当我来到当年架设浮桥的太阳滩渡口时,又发现这里似乎什么都没变,捞刀河里的水依然那么清澈,从河面上吹来的风还是那么清新宜人,
河两岸的水杨树依旧那么挺拔苍劲,尤其是作为20世纪70年代长沙地区代表性农田水利工程的春华渡槽,亦如当年雄伟壮观,彩虹般飞架在
捞刀河上空。这座当年全省建设规模最大、如今保存最完整并依旧发挥重要作用的渡槽,既是人们了解当年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窗口,也
是春华镇的一道标志性风景线,成为长沙市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不仅吸引着国内游客纷至沓来,而且有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家国际友人,
前来参观、考察、旅游。
随着双脚迈进春华渡槽文化展示中心,我走进了当年建设春华渡槽热火朝天的场景、走进那段艰苦奋战的岁月、走进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
事里。
春华渡槽 王深虎/摄
春华渡槽的桥墩,就像一个个分足屹立的巨人,单“足”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在那个没有起重机的年代,建设者们为了把这些“巨人”
竖立起来,大家只能利用上百人的合力和简单的杠杆原理,喊着整齐的号子,齐心协力把一块块十几甚至数十吨重的墩石拉上去,那是多
么豪气冲天的场面,多么伟大的劳动创造啊!
春华渡槽,是当年长沙县举全县之力的水利工程,捞刀河西岸所有生产队要参加,河东的青壮年也要来支援。捞刀河宽约百米,深有四米
多,为方便两岸建设者往来,建设指挥部架起一座钢索桥。为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河东每天晚上都放电影,河西的人也过来看。那天
放的电影是《吉鸿昌》,住在河西的渡槽建设者朱觉良和大家一块去看电影。当他们走到索桥上时,索桥突然摇晃起来,眼看就要把一个
年轻姑娘摇到河里,朱觉良眼疾手快,一把牵住姑娘的手,结果这一牵就牵了几十年,成就了一对恩爱夫妻。
……
春华渡槽还是当年的“三湘第一渡”,渡槽建设者的故事也心口相传、常讲常新。
春华镇“守望三农”的初心、“探索农业发展”的恒心更是没有变。对此,武塘纪念亭和位于武塘村的抛砖屋场可以作证。
武塘纪念亭 张立群/摄
位于春华镇武塘村的武塘纪念亭,是为纪念毛泽东对《长沙县高山乡武塘农业合作社是怎样从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占优势的》一文所作
的按语而修建的。毛泽东在这篇题为《树立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的按语中,表扬了武塘农业合作社。这篇批示按语,是毛泽东所有指示
按语中最长的一篇。
1963年至1965年,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为指导全省农业生产,特带领省委工作组来到春华山公社武塘大队合兴生产队办农业示范点,
是湖南省委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首批驻地之一。陶铸、华国锋、程潜、周立波、毛致用等领导先后到这里蹲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及时
解决广大农民群众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在他们的指导下,春华农业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1978年,春华建成了全省最长的春华渡槽,
万亩薄地变良田;1985年,全省开展大规模吨粮田建设竞赛,春华镇“三捧金杯”;1997年,全省优质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栽培示
范点”,在春华镇挂牌;2018年,春华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9年,春华镇成功创建市级乡村建设示范区;2021年, 春
华镇成功申报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验点项目。春华镇始终保持着“湖南农业看春华”的重要地位。
抛砖屋场,不仅是当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农村、农业工作的指挥所,更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屋场。
抛砖屋场 蔡石姣/摄
抛砖屋场的修建,本身就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的典型例证。张平化带领工作队刚到这里蹲点时,大家分散住在群众家
里,几个月后发现,这样既打扰了农民生活,也对工作队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于是,张平化决定建立一个永久性办公场所。他从财政
申请了3000元钱,交给生产队长黄松桂:“黄二爹,请您帮忙建一栋省委工作组的办公驻所,前面办公、后边开铺就行,标准坚决不能超
过当地农民住房水平,就用当地的土砖、小瓦,檩条用土杉树,房子刷白就成。”
在给它取名时,张平化取用“抛砖引玉”之意,给其取名“抛砖屋场”。
抛砖屋场建成后,黄二爹把剩余的60元钱交给张平化,平化书记高兴极了:“能容下省委工作组这么多人的大屋场,只用了不到三千元,
真是太好了!”
张平化一住进抛砖屋场,便开始策划“亩产八百斤大会战”。那时,湖南农村水稻亩产大都在三四百斤徘徊。他决心在春华作试验,带动
全省粮食产量大突破。
那年春节刚过,在春华公社“亩产八百斤大会战动员大会”上,张平化向全公社生产队长许诺:“今年秋后论英雄,到时我请客,哪些生
产队亩产超过八百斤,哪些队长坐上席,我们省委领导集体向他们敬酒。你们放心去干,我给你们当后勤!”
张平化说到做到,他带领农业专家,从选种入手,用矮杆稻替代了高杆稻;大兴水利建设,解决了灌溉问题;大力引进先进种植、耕作技
术,提升了水稻培植水平。到了年底,很多生产队亩产超过八百斤。在公社年终总结大会上,张平化隆重请客,把达标的生产队队长请
到上席上,逐一向他们敬酒祝贺。
要抛砖屋场,除了“张平化请客”的佳话,还有“陶铸送稻种”、“华国锋扮禾”、“程潜送藏书”、“毛致用插田”等许多传说。这种
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变。
春华变了,春华又没变。春华的不变,是为了更好地变;春华之变,是基于春华之不变。这,便是春华镇快速发展的辩证法。
变,是永恒的。不变,亦是永恒的。变与不变都是美。
来源:长沙文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