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塘村的丰收美景。(菖蒲塘村村委会供图)
一个山多地少又缺水的穷沟沟,十多年间蝶变为全国闻名的先进村,靠的是什么?初夏时节,记者来到群山环抱中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
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镇菖蒲塘村。
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在果园嫁接。(菖蒲塘村村委会供图)
眼前,成片的猕猴桃林顺着山势绿意涌动,空中,一架植保无人机“嗡嗡嗡”地在蜜柚上空监测……看着自己亲手嫁接的果树健康成长,
一颗颗绿宝石般的果子挂在枝叶间,种植大户田儒兵的嘴角浮起笑意。当问到这种有效防止猕猴桃“患癌”的绝活怎么学来的,田儒兵摆摆
手说“村里人都会”。
“村里人都会”,这话可不假。“我们村家家有果园、户户有苗圃,每棵果树都有技术含量,目前全村共有省、州、县科技示范户270户,
中、初级农技师职称共69人,83人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已连续驻村5年的第一书记唐金生俨然一位“技术哥”,“猕猴桃好吃树难栽,
最怕溃疡病搞破坏,处理不及时有可能毁园。你看那边,猕猴桃住的是半封闭式大棚,温湿可控,经过嫁接,抗病性大大增强。”
村书记周祖辉(中)在直播带货。(菖蒲塘村村委会供图)
菖蒲塘村是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地处武陵山腹地,过去贫穷又落后。上世纪90年代初,冲着“一箩筐猕猴桃可以换一台黑
白电视机”的高收益,村书记王安全和党员干部带头种下“摇钱果”,虽说初尝了甜蜜滋味,但猕猴桃溃疡病一直是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老一辈人的敢闯敢试,是勇气更是担当。在省里专家帮助下,经过无数次“土实验”,终于发现耐腐的水杨桃最适合做嫁接砧木。今年72岁
的丁清清就是村里最早掌握嫁接、繁育技术的“土专家”。独门技艺不独享,丁清清手把手带出50多位种植大户。有了水杨桃砧木嫁接、断
根高位嫁接等技术,一批批市场稀缺的猕猴桃和柚子品种被引进来,菖蒲塘村的产业兴村、科技强村之路越走越宽。
科技的味道有多甜,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自2013年以来,我们依靠科技,开拓市场,水果产业越做越大。到2023年底,全村果苗产业发
展面积增至8000亩,是原来的4.9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2826元,是原来的5.4倍;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305万元,是原来的101倍。”
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自豪地说,菖蒲塘村既卖水果也卖技术,如今“科技育苗”是这个村最闪亮的名片。
“菖蒲塘村的水果品种不断迭代,始终领跑周边水果产业发展。哪个品种好、哪个行情看涨,我们可以快速切换。”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说这
话的底气就来自“高位嫁接”技术。“实生苗3年才能挂果,高位换品种嫁接第二年就挂果,提前一年。”田儒兵过去在上海打工,2012年
回乡干起种植,“这4亩是我自己嫁接的‘蜜香金果’,每亩可产五六千斤,一斤能卖到15元。”他指指另一边,“我还育了5亩苗木,一亩
1万株,一株苗至少可卖5元。”家乡富起来美起来了,田儒兵的女儿大专毕业后选择回村就业。
消费者挑剔的味蕾,催促着农技人不断推新品。“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不创新收入就会走下坡路。”丁清清在“米良一号”基础上成功芽
变出“翡翠香果”无籽猕猴桃,不但价格高了4倍,且无需人工授粉。从引种到自育,菖蒲塘村又成功迈出一大步。现在,菖蒲塘村仅猕猴桃
种植面积就有6000多亩,有绿心、红心等9个不同品种。周祖辉介绍,“我们还在基地发展立体农业,在红心猕猴桃下面套种灵芝,多渠道增
加村民收入。”
过去人说“有女莫嫁菖蒲塘,家里只有烂箩筐”,可早年从外乡来拜师,后来嫁进菖蒲塘村的田香群却从未后悔过。“腊月和正月、二月最忙,
早上一睁眼忙到夜晚,熟手一天可做2000多株苗木。”田香群说。随着到菖蒲塘村买苗木的果农越来越多,对外输出技术的活也越跑越远。田
香群是丁清清儿媳,身为“技二代”,她担起了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队长一职,这支队伍从最初16人扩大到247人,帮助周边14个乡镇嫁
接果园,带动368户发展果园1800多亩,足迹已经遍布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13个省(区、市),年创收达1000万元。
本报记者在菖蒲塘村采访。(菖蒲塘村村委会供图)
菖蒲塘村由四个自然村寨合并而来,2019年“接棒”任书记的周祖辉,还是省级龙头企业周生堂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和附近8个
村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年收购水果1000多万斤,发展水果深加工业,实现产值1亿元。”这位80后“斜杠青年”快人快语、敢闯敢试,“村
企共赢是我们的目标,科技兴农是我们不变的方向。”
这几年来,省农科院专家工作站落户菖蒲塘村,13名专家定点开展种植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全省首家猕猴桃科技小院在村揭牌,5名研
究生常驻村里……周祖辉表示,通过一系列政策还将吸引更多人才到村,推动农文旅更深融合,发展大健康产业,“我们的事业比蜜还甜。”
来源:乡村干部报公众号
作者:记者 李海明 华贤东 通讯员 赵龙跃 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