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远,100多年前,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在西北大地栽下杨柳三千里,被后人称为“左公柳”;
这么近,100多年后,两棵“左公柳”,承载无数希望,跨越五千里山河,从甘肃肃州回到湖南湘阴,筑起两地文化互通互融的新桥梁。
时值左宗棠诞辰210周年,“左公柳”回来了,左宗棠研究学者赶来了,左氏后人也回来了,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左宗棠生平,瞻仰左宗
棠荣光。
左宗棠太重要了。100多年前,在那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时代,面对国运衰竭、列强环伺的困局,是年近七旬的左宗棠站了出来,他
力排众议,率兵西征,保住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100多年后,颂扬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赓续爱国精神,怎么能绕过左宗棠?
12月10日,两棵归家的古柳静静伫立在左公故里柳庄湖边,诉说着在岁月更替中的成长、蜕变,也见证着沧海桑田后的振兴与希望。
经世致用:“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南方的寒冬虽然来得晚些,然而12月的湘阴还是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寒意,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左宗棠诞辰2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人们,
心潮澎湃,足可抵御严寒。
“出征!”——伴随着开场鼓舞《出征卫国》中左宗棠扮演者一声号令,届时云开雾散,金光照来,久违的暖阳钻出云层,在这个特别的
时刻,真是天公作美!
穿越历史云烟,拂去岁月尘埃,正如湘阴县委书记李镇江在左宗棠诞辰210周年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座谈会上所说,纵观左宗棠跌宕起伏
的人生,集文人、侠士、硬汉于一身,融立德、立功、立言于一体,功绩令人敬仰、精神催人奋进。铭记是最深的缅怀,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10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初冬,左宗棠出生在湘阴文家局左家塅(今湘阴县金龙镇新光村)一逐渐没落的书香
之家。湘阴左家至左宗棠父亲这一代已是七代秀才,其父以教书为生,家境并不宽裕。左宗棠青少年时期先后曾在长沙城南书院、湘水校
经堂学习,因父母先后去世,转入贫困子弟学校“公资书院”读书,后入赘湘潭周家。
在40岁出山入仕之前,左宗棠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落魄时光,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和“寒门逆袭”。
然而他在穷困之中始终不忘初心、不坠壮志。
他早年曾寄希望于学而优则仕,走科举之路。第一次落榜后,他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故人”的对联,这是23岁
的左宗棠发出的气吞山河的宣言,是自勉,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不料三次会考均落榜,左宗棠遂绝意科场,将精力全部放在经世之学上,并由此成就了其传奇辉煌的一生——他自诩“今亮”(当代诸葛亮),
40岁出山,协助两任巡抚主政湖南;55岁筹办福州船政,创办马尾造船厂;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收复新疆;73岁组织“恪靖援台军”抗击
法寇,渡海作战,含恨而终。
“一个人可以被打倒,却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里的这句名言,用在左宗棠身上也再贴切不过。
他是如何做到长期身处逆境仍然坚守初心?在12月10日下午的左宗棠思想文化与湖湘精神研讨会上,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湖南省
社科联原主席郑佳明认为,左宗棠的经世致用思想,是我们认识左宗棠及其丰功伟绩的一把钥匙。
左宗棠曾说:“天下事功之成,必学有本源而后可期朽。”他早年深受贺长龄兄弟、陶澍、林则徐、魏源等的思想影响,是“经世致用”思
潮的崇奉者。因而他饱读舆地学、兵学、农学以及洋务之学等“有用之书”,造诣深厚,为他往后外抗侵略、内事建设做了学识上的准备。
这也是为何左宗棠一个地道的书生——做过私塾先生,任过渌江书院山长,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以军功传世的原因。
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请左宗棠出山。自此,40岁的左宗棠开始了其辉煌的后半生。
热血报国:“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在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10周年发出的“先声”里,一则来自2022年初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大力弘扬左宗棠爱国主义情操的建议》令人
印象深刻。建议的提出者为《人民日报》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他在建议里指出:左宗棠“天下事,吾事也”的大义担当,是近代知识分子
大智大勇、挺身任事、挽狂澜于既倒的力量源泉。
12月10日,徐锦庚也受邀来到了湘阴。他说,左宗棠的年代并不遥远,我们纪念左宗棠,解读左宗棠文化基因,赓续左宗棠文化血脉,最重
要的就是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自信,凝聚奋斗力量。
170多年前,在湘江边上,一段“湘江夜话”,在左宗棠一生的传奇中被奉为佳话,也为他后来收复新疆的伟大功绩埋下伏笔。
那是1849年的一个冬夜,辞官回乡的林则徐途经长沙,约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左宗棠在夜里急匆匆前去拜见,他激动不已,上船时竟
跌落水中。林则徐对这位晚辈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林将在新疆、陕甘期间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慷慨相赠。他对左说:“东南
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一语成谶。面对新疆危局,在朝堂上主和派主张“放弃新疆”时,左宗棠发出“我之疆素,尺寸不可让人”的雷霆之声,提出“东则海防,西
则塞防,二者并重”。
1880年5月,68岁的左宗棠满怀“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的豪情抬棺亲征,对俄形成强力威慑。1881年2月,中俄签订
《伊犁条约》。至此,左宗棠收复新疆全境16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86个湖南。
这是近代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籍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伟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已是垂垂老矣的他为何仍一身肝胆?只因此身早已许国。家书中,左宗棠曾袒露心迹:“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
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鲁迅先生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左宗棠就是这种“脊梁式”
的历史人物。
在1884—1885年中法战争中,坚决主战的左宗棠,以72岁高龄慷慨请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撑着重病之躯,走上抗
法前线。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卖国投降路线,导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订立丧权辱国的《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和约的签订,对左宗
棠造成沉重的打击。他悲愤交加,在福州抱憾而逝,殉职在岗位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
御外侮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左宗棠思想文化与湖湘精神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东梁认为,左宗棠身上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纪念左宗棠
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改革图强:“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
在杨东梁看来,左宗棠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建立在自强、自立基础上的。左宗棠曾说:“我能自强则英、俄如我何?”正是从这个基点出发,他
创办福建船政局和西安机器局(后搬至兰州,命名兰州机器局),把他的“强国梦”付诸实践,为我国近代海防建设起到筚路蓝缕的作用,
也为今天开发大西北迈出了先行的一步。
“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这是左宗棠的强国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认为,左宗棠的高明
之处,在于注重现代化的整体性开拓。
左宗棠曾明确提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他把首选定位在要加紧制造轮船上。
1866年,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任内,开设了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即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海军萌芽之始”,后来被孙中山评价“船政足为
海军根基”。
为了进一步强化军事,左宗棠又先后创办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局,仿造新式武器弹药,修理改造枪炮器械。这些军事工业为左宗棠领导的军
队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讨伐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之战中,由兰州制造局制造和修理的军火不断送至前
线,使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西式枪炮的清军,在攻城略地中“深得其力”。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继贤认为,左宗棠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军官学
堂,即福州船政学堂。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晚清一代精英多出其门,如邓世昌、林永升、严复、詹天佑等。从1866年到1907年停办,学堂共
培养了毕业生629人,培养出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该学堂因此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
“官办开其先,商办承其后”,中国民用工业在左宗棠的推动下相继开展。在西北他创建了兰州机器织呢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机器毛纺织厂,
开了西北洋务工业的风气之先。
从东南到西北,从京都到江南,左宗棠兴修水利,筑路植树,栽桑种茶,优化边疆生态环境,“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是开发
大西北的先躯。
家教修身:“好子弟耕田读书”
在左宗棠旧居柳庄的门楼两侧,左宗棠题撰了这样一副楹联:“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短短12个字,体现了左宗棠谨慎交友、
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教思想。
这是他高度概括的人生体悟,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深深期许和谆谆告诫。
对柳庄来说,几棵柳树,一段墙垣,很多时候已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承载着后人对左宗棠的美好记忆和对左宗棠精神的无限眷恋。
沧桑巨变,“左公柳”所传递的左宗棠“经世致用、修身齐家”的思想也生生不息。
纪念活动期间,来自北京、上海、四川等7省市的40余名左宗棠后裔及地方族人乡贤代表回到左公故里,追忆先祖,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左宗棠生平十分注重家风传承,他的身教言传,延续了左家耕读传家、知行并重的家风。他出山之后,常年在千里之外,军务、政务缠身,
但总是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写家信教育子女,至今留存家书163封,总计15余万字。大到读书做人的道理,小到写字握笔的姿势,他都会在家
书中详细指导。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周爱民认为,左宗棠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也发扬了根植于湖湘文化中的“力行致用”的
本性,要求子女“修身”与“为学”并重,且均以理学经典为基础和源泉,又以“经世学问”为标尺,力求“知行合一”。
周爱民总结道,左宗棠家教思想蕴含理学经世的内核,注重培育崇俭广惠的品格、营造家庭和睦的氛围、提倡不唯科举的汇通、涵养清廉自
守的修为,为当今领导干部如何进行家庭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如今,左氏一门豪杰彰显齐家之道。“大门闾积德累善,好子弟耕田读书”。左氏后辈坚持耕读传家,在教育、科研、医疗、文化、艺术等
领域人才辈出,良好家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唯有秉承先祖左宗棠伟大的思想品格、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风范,以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斗争姿态,为国家、为民族、
为人民履行好左氏后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左宗棠来孙左志刚感慨,这既是对先祖左宗棠诞辰210周年最好的纪念和缅怀,也是对
左氏列祖列宗最好的精神告慰。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吴双江
本文原载于《文史博览·人物》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