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桑植县紧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契机,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链模式”,在“畅通产业对接
链、优化市场服务链、激活人才动力链、建立利益融合链”做文章,促进村级组织和企业合作对接,激发村级组织主动发展,推动人才
市场资源向村级产业汇集,实现基层组织与广大群众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产业与村集体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2022年创造农业产
值达1837万元,收获村集体经济124.9万元,实现旅游收入26.17亿元。
案例背景
桑植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曾经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县。
从1986年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到2019年脱贫摘帽,三十三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桑植女儿彻底摆脱贫困,迈向乡村振兴新
征程。但受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优、农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集体经济主要依赖政
府投入,存在着对接市场难、资金筹措难、集体盈利难等问题。特别是一些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起来的集体产业,既有因人工成本高而
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弊端,也有因脱离群众而难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导致“顾客不买单”“群众不支持”“村里不赚钱” 。近年来,
桑植县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四链驱动” 工作方式,构建形成由县里主导、乡镇主推、
村级主动的工作格局,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群众共同富裕。
做法成效
创办“产业媒婆站”,畅通双向对接链。一是汇集“有市场”的资源。将优质企业的市场资源、行业部门的政策资源、金融机构的信贷
资源汇集在“产业媒婆站”里,并向村级组织广泛推广,为村企产业合作牵线搭桥。二是推介“有潜力” 的项目。对项目覆盖区各村集
体经济现状、资源优势和项目情况进行研判,梳理组织基础好、市场前景好、有合作需求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开展“揭榜招贤”
向企业或能人进行推介,实现资源盘活和效能提升。三是打造“面对面”的平台。每月举办一期“产业沙龙”,精选一批优质市场主体
及产业项目进行集中推介,推进村级组织和企业自由对接。2022年以来共举办7期产业沙龙,推介10个企业产业项目、3项助农信贷产品,
14个村实现项目对接。
产业媒婆站
建立“对接模块单”,延伸优质服务链。一是制定“项目菜单” 。对效益好、可复制的“村企合作”产业项目开展常态化跟踪,深入剖
析利益链接机制,总结畜牧养殖、特色种植、资产经营等15个典型案例形成“项目菜单”,引导村级组织学习借鉴和对接资源。二是用活
“政策清单” 。通过梳理汇总各行业部门的扶持政策,整理列出优惠政策清单,有针对性的向相关企业和村级组织宣传推荐,用好政策资
源。出台《关于成立村级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的指导意见(试行)》,相继组建村级劳务公司3家,按照规定承建200万元以内农村生产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产业分红等方式,联农带农水平大幅提升,带动就近就业2200人,脱贫人口经营性净收入增
幅达12%。三是开出“问题诊单” 。建立包片指导制度,县级层面选派指导组,重点围绕思路不清、队伍不优、氛围不活等问题逐乡逐村
开展调研,因村施策推进问题整改、指导产业规划。探索“订单农业” 模式,引导和组织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企
业负责保价回收,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合作共赢,目前已有14家企业与项目覆盖区内村级组织签订长期订单。
培育“火种孵化器”,激活内生动力链。一是培育火种农户。示范区积极探索“火种积分”制度,由村级成立火种积分管理委员会,将党
员和骨干农户培育成“火种” ,对其产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成效进行“积分奖励” ,点燃其他农户产业热情。目前,已在洪家关白族乡开
展“火种积分”试点,取得良好社会成效。二是培育火种乡贤。各乡镇成立乡镇商会组织,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给予
政策支持和重点扶持等方式,把在外优秀产业人才作为“火种”跟踪培育,激起“乡贤”回村创业热潮。 目前已培育火种乡贤387人,旅
游企业家陈兴旺回乡创办的民歌寨文旅项目更是成为桑植县新名片。三是培育火种企业。县委将“引企入村” 作为示范区推进村集体经济
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培育成“火种” ,在项目申报、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截至2022
年底,吸纳返乡创业人员575人,培育火种企业18家,覆盖蔬菜种植、 肉兔养殖、粽叶销售等领域。
“火种农户”试点活动
打造“发展共生圈”,建立融合发展链。一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企业经营效益” 与“集体经济收益” 和“农户销售收入”
深度捆绑模式,指导村级组织主动对接企业和动员群众,发挥好信息枢纽和服务平台作用,变过去农民的“单打独干” 为“抱团发展” ,
做到“大河有水小河满”,让企业有利润、农户有钱赚、集体有收益。二是打造“特色产业群” 。鼓励村级组织根据本村资源优势,因地
制宜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打造“一村一品” 。推进行业融合发展,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打造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桑植白茶”“桑
植蜂蜜”“桑植萝卜”“桑植粽叶” 品牌持续叫响,生态优质稻产业初具规模,大力推进“三叶两材” 及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实现群众
“多元化” 增收。三是创新“异地经济圈” 。通过盘清各村产业资源和产业需求,鼓励各村之间联村共建、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异地
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的目标。积极对接“长沙飞地经济产业园”内的入驻企业,通过入股分红和劳务协作等方式,发展村级
集体经济飞地模式。
经验启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实现“要我干”向 “我要干”的转变。通过县级层面抓统筹和服务,乡镇层面抓宣传和发动,培育“火种孵化
器”,为村级组织自主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充分尊重村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自主选择权,激活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产业的内生动力,
点燃广大群众“求变求富”的自主发展意愿。并通过培育火种能人、火种企业,为发展注入新动力。这充分印证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充
分激活基层组织的活力,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构建稳定联农机制,才能更好实现“村里富”向“农民富”的转变。与农民建立更加稳定、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让农
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注重产业联农带农作用发挥,通过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深度联结共同体,大力
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农户产业销售有销路有增值,实现多主体利益在产业链利益共享。因此,促使基层党组织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将集体收益和农户利益深度捆绑,实现 “大河有水小河满” ,想方设法促进农户增收,才能更好实现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户“共同富裕”。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推动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当前,壮大农业产业存在“农户单打独干” 和“产业需要规模”的结构性矛
盾,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着“村里没有钱” 和“财政也拮据”的现实困难,被动等待没有任何出路。主动面向市场,创建媒婆站,通过畅通项
目产业信息对接渠道,开展产业沙龙等系列活动,推动村组织将产业发展主动面向市场,把村级组织的平台优势转化为了市场资源。实践证
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干出来的,等不到,要不到,必须走立足自身发展的“主动振兴” 之路。
来源:湖南省农业农村厅